变成社畜以后,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
开始工作以后感觉自己的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。之前我很明确的知道什么是好,什么是差。但是现在我不是那么清楚了。
在工作之前,我对好坏的观点是明确的,也明白实际情况中存在许多灰色地带。比如,在学习上,乐于学习、乐于探索和勇于主动改正错误总是好的,而懒惰、拖沓和拘泥在舒适区中总是差的。对于考试来说(学习和考试是两回事),成绩高就是好的,成绩低就是差的。在为人处事上,真诚、勇敢和宽容总是好的,不论其他人接受程度如何、是否符合时宜,这些品质往往受到或多或少的尊重。相反,欺骗、怯懦和刻薄总为人所不齿,尽管这些行为往往不会被及时纠正。我相信在学校环境中上述结论基本是可靠的。
我觉得这些评价的背后是有一个逻辑目标。具体来讲,学习上的良好品质背后的目标是更正确、更丰富的知识,博学总是受到尊重。考试上的良好品质背后的目标是考试的结果,即通过、更高的排名所代表的利益和优势。为人处事上的良好品质的逻辑目标是有效的合作、高效的工作和和谐的氛围。从这些目标出发能即可得出上面的价值观,即什么是好、什么是坏。
由于这些目标相对笼统,所以上述价值观中存在一些灰色地带。也就是说,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,并非总是会实践和尊重这些品质。比如,为了维护良好的工作氛围,部分人可能会避免透露一些坏消息,形成所谓“善意谎言”,欺骗当然不符合我的价值,但是如果的确维护了良好的工作氛围,这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同样的道理,在学习上,丰富或许有多种不同的理解,可能是知识的广度、深度也可能是单纯的熟练程度,所以我可能并不是总是热爱学习各种东西,也应该接受不得不要学习的情况,知识互相是相关的、学习目标是不同的,总要接受一些变通处理。这不好,但是同样也可以接受。
这些目标是我从经验中得出来的,此前我认为这些经验结论是先验的、不需要理由的。换句话说,我认为,从这些目标出发的所做所谓基本上会被社会评价体系认可,是社会公认的好、强。
但是现在我工作了一段时间,发现这些目标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。比如,基于知识的结论有时不太会被认可, 有的团队也不会将维护良好的工作氛围作为建设的目标之一。在其他问题上我也有同样的疑惑,就像什么是成熟、什么是幸福、什么是成功, 大家的目标从获得理性、获得感情、实现人生价值,变成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。 在许多领域,现在周围环境认可的发展目标与从前大不相同了。
这可能是实践价值与先验价值之间的冲突,就像法学里面实证法学和自然法学之间的冲突一样。 不同环境中的实践所认可的价值是不尽相同的。如果把某一环境下的实践的价值当作先验的价值,就会面临现在这样的矛盾, 即进入新环境之后,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变了,相对引申出的价值观也就变了。 但是如果完全尊重不同环境中实践所认可的价值,那么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又会变得有些过于灵活, “我们有灵活的道德底线”似乎不是什么好词。
暂时还没有想清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。 但是截止目前,我还是决定坚持我此前的价值观,并努力成为这个标准下更好的自己。因为我没来由地觉得,对于市场来说,我觉得有上面那样氛围的团队没什么前途,需要改变的是团队的环境, 而不是团队中的个体。
P.S. 可能有些哲学名词和逻辑有一些问题,我哲学的书实在是读的太少了。